建国初期,在前苏联帮助下,掀起了一个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从前苏联搬、抄了单层工业厂房体系。该体系中的柱、吊车梁、人字形屋架和薄腹屋面梁、槽型屋面板、天沟板和槽,均采用预制生产,围护结构多为砖砌体。在这个年代构件的预制生产大多是在工程现场,且多为非预应力构件,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也不稳定。
1950s,新中国首次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口号,当时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指构件的工业化生产。经过十年建设,我国国民经济不仅恢复、而且有了较大发展,也在此期间,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在清华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专门设立了混凝土制品构件本科专业。
1960s,工业建筑的主要构件已是工厂化集中生产,构件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预应力技术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不但节省了原材料,还提高了构件的性能。
1970s到1980s,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促成了葫芦岛装配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部分装配式混合建筑和构件预制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达到了行业一个辉煌的峰值。但在构件类型和生产原理方面并没有重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以高强钢丝和钢绞线为代表的高效预应力钢材,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中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1990s,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葫芦岛装配式建筑自身有许多问题,主要可用“热、裂、漏“来概括,和现浇结构相比,这些问题更显突出。于是现浇结构几乎全部替代了装配式结构。
先期成本提高的瓶颈
1.初期建造成本提高,根本原因是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技术,没有专业队伍和熟练工人,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做好了这些准备,成本自然会降下来。
2.行业管理体制的瓶颈
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不相适应是发展的现实,设计、生产、施工、监理等环节都发生移位,主体责任范围都将发生变化。
3.建筑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的瓶颈
传统的企业运行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各自为战、以包代管、层层分包的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打破。
4.生产活动过程中利益链的瓶颈
葫芦岛装配式建筑传统的生产方式早已形成了固有的利益链,要在工程总承包(EPC)管理模式下,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