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8904061377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加气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来源:http://www.shixinjiancai.com/  时间:2019-11-28
  加气混凝土是一种轻质、多孔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质量轻、保温好、可加工和不燃烧等优点。葫芦岛A级保温它可以制成不同规格的砌块、板材和保温制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承重或围护填充结构,受到世界各国建筑业的普遍重视,成为许多国家大力推广和发展的一种建筑材料。
  葫芦岛A级保温加气混凝土是以硅质材料(砂、粉煤灰及含硅尾矿等)和钙质材料(石灰、水泥)为主要原料,掺加发气剂(铝粉),经加水搅拌,由化学反应形成孔隙,通过浇注成型、预养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多孔硅酸盐制品。
  加气混凝土最先出现于捷克,1889年一个叫霍夫曼(Hofman)的人取得了用盐酸和碳酸钠制造加气混凝土的专利。1919年,柏林人格罗沙海(Grosahe)用金属粉未作发气剂制出了加气混凝土。1923年,瑞典人埃克森(J·A·Eriksson)掌握了以铝粉为发气剂的生产技术并取得了专利权。用铝粉发气产气量大,所产生的氢气在水中溶解量小,故发气效率高,发气过程亦比较容易控制,铝粉来源广,从而为加气混凝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此后,随着对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工业化生产时机日益成熟,终于在1929年首先在瑞典建成了第一座加气混凝土厂。
  工业化生产葫芦岛A级保温加气混凝土至今仅70多年的历史,加气混凝土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在瑞典形成了“伊通(Ytong)”和“西波列克斯(Siporex)”两大专利及相应的一批工厂,而且在其他许多国家也相继引进生产技术或开发研究自己的生产技术,特别是一些气候寒冷的国家如挪威、荷兰、波兰、丹麦等国,研究成功自己的生产技术,形成了新的专利。如德国的海波尔(Hebel)、荷兰的求劳克斯(Durox)、波兰的乌尼泊尔(Unipol)和丹麦的司梯玛(Stema)。二战前,加气混凝土仅在少数北欧国家推广应用,而现在,无论是严寒地区,还是赤道附近的炎热地带,生产和应用已遍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
  我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生产和使用葫芦岛A级保温加气混凝土的记录。当初,在上海平凉路桥边,建成一座小型加气混凝土厂,其产品用于现国毛六厂几幢单层厂房和上海大厦、国际饭店、锦江饭店、新城大厦等高层建筑的内隔墙,并一直延用至今。
  解放后,我国十分重视加气混凝土的研究和生产。1958年,原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蒸养粉煤灰加气混凝土,1962年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北京有关单位研究并试制了加气混凝土制品。并很快在北京矽酸盐厂(现北京轻质材料厂)和贵阳灰砂砖厂进行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1965年引进瑞典西波列克斯公司专利技术和全套装备,在北京建成我国第一家加气混凝土厂——北京加气混凝土厂,标志着我国加气混凝土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